cmake应用:集成gtest进行单元测试

2023-09-20 15:37:26

编写代码有bug是很正常的,通过编写完备的单元测试,可以及时发现问题,并且在后续的代码改进中持续观测是否引入了新的bug。对于追求质量的程序员,为自己的代码编写全面的单元测试是必备的基础技能,在编写单元测试的时候也能复盘自己的代码设计,是提高代码质量极为有效的手段。

  在本系列前序的文章中已经介绍了CMake很多内容,本文是针对单元测试的外延。本系列更多精彩文章敬请关注公众号【很酷的程序员】的话题:CMake。

  本文主要介绍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:

  1、何为单元测试

  2、何为gtest

  3、怎么使用gtest

  4、怎么运行测试

一 单元测试是什么?

  单元测试(Unit Testing),一般指对软件中的最小可测试单元进行检查和验证。最小可测试单元可以是指一个函数、一次调用过程、一个类等,不同的语言可能有不同的测试方法,暂时不必深究。

  对于C/C++语言,单元测试一般是针对一个函数而言,单元测试的目的就是检测目标函数在所有可能的输入下,函数的执行过程和输出是否符合预期。可以说,单元测试是颗粒度最小的测试,对于软件开发而言,保证每个小的函数执行正确,才能保证利用这些小模块组合起来的系统能够正常工作。

  和测试相关的另外一个重要概念是测试用例(Test Case)。百度百科给的定义是,测试用例是对一项特定的软件产品进行测试任务的描述,体现测试方案、方法、技术和策略,包括测试目标、测试环境、输入数据、测试步骤、预期结果、测试脚本等。

  这个定义是比较广泛的,对于单元测试来说,就是测试在不同输入下,目标函数(模块)的预期执行过程和输出(返回值),每个不同的情形可以有一个或多个测试用例。编写测试用例需要尽量覆盖所有输入情况(尤其是边界值、特殊值、异常值)。比如下列函数: 

 int fibo(int i) {
 
    if (i == 1 || i == 2) {
 
      return 1;
 
    }
 
    return fibo(i - 1) + fibo(i - 2);
 
  }

 

 这个函数是为了实现斐波那契数列,所以输入可以分为几类,就可以覆盖所有情况:

  1. 小于等于0的整数

  2. 1和2

  3. 大于2的整数

  对应地,可以设置以下测试用例:

  1. 输入0,期望值是0

  2. 输入1,期望值是1

  3. 输入2,期望值是1

  4. 输入3,期望值是2

  5. 输入4,期望值是3

  可以比较明显地发现,如果输入是小于等于0的整数,这个函数就一直递归下去了。这也是开发过程中需要注意的,代码(功能)的使用者并不一定会遵循常规的思维(斐波那契数列不可能输入负数),开发者只能相信自己的代码,不要对输入有任何假设。

  上述test case在cmake-template项目的test/c/test_gtest_demo.cc中有示例

二 gtest简介

  Google Test是Google开源的一个跨平台的C++单元测试框架,简称gtest,它提供了非常丰富的测试断言、判断宏,极大方便开发者编写测试用例的流程,也是很多开源项目使用的测试框架。

  在前面介绍CMake的测试功能时,每个单元测试都是一个可执行文件,实现了main函数,在CMakeLists.txt中使用add_test命令来添加测试用例:

  enable_testing()

  add_executable(test_add test/c/test_add.c)

  add_executable(test_minus test/c/test_minus.c)

  target_link_libraries(test_add math)

  target_link_libraries(test_minus math)

  add_test(NAME test_add COMMAND test_add 10 24 34)

  add_test(NAME test_minus COMMAND test_minus 40 96 -56)

  通过使用gtest可以简化这个流程,让开发者可以专注在测试用例的书写上,而不用手动编写大量的main函数,以及一些判断输出是否符合预期的附加代码。

三 集成gtest

  1 将gtest源码加入项目

  gtest是一个开源的框架,代码位于github仓库:google/googletest,本文介绍直接将gtest加入到项目中,通过CMake编译使用。

  首先在项目根目录新建一个third_party目录,下载源码的最新release版本,并解压:

   # mkdir third_party

   # cd third_party

   # wget https://codeload.github.com/google/googletest/zip/refs/tags/release-1.10.0

   # unzip googletest-release-1.10.0.zip

  2 将gtest添加为子模块

  修改项目根目录的CMakeLists.txt文件,使用上一篇文章介绍的命令add_subdirectory,在开启单元测试时,添加gtest为子模块,并将对应头文件路径添加进来:

  enable_testing()

  add_subdirectory(third_party/googletest-release-1.10.0)

  include_directories(third_party/googletest-release-1.10.0/googletest/include)

  此时执行命令:

   # cmake -B cmake-build

   # cmake --build cmake-build

  可以看到构建目录下多了一个目录cmake-build/third_party/googletest-release-1.10.0,并且gtest编译生成了4个新的库文件(gtest子模块的编译目标,位于目录cmake-build/lib下):

  1. libgtest.a

  2. libgtest_main.a

  3. libgmock.a

  4. libgmock_main.a

  其中libgtest.a提供单元测试相关的功能,libgtest_main.a提供单元测试的主入口,只有链接该库,测试用例就会编译成可执行文件;两个mock库也是类似的,主要提供数据库交互,网络连接等方面的模拟测试,这不是本文的重点。

  此时就可以在链接其他目标时直接使用gtest的这4个编译目标(target)。

  3 编写测试用例

  接下来直接修改先前的两个测试用例源文件,实现相同的测试功能:

  1. test/c/test_add.c

  2. test/c/test_minus.c

  因为使用的是C++测试框架,所以上述两个源文件修改为.cc后缀。

  在源文件中include头文件gtest/gtest.h,使用gtest测试用例定义宏来定义测试用例:

  TEST(test_case_name, test_name) {}

  一个test_case_name下面可以包含多个不同(test_name)的测试。

  test/c/test_add.cc内容为:

  #include "gtest/gtest.h"

  #include "math/add.h"

  TEST(TestAddInt, test_add_int_1) {

    int res = add_int(10, 24);

    EXPECT_EQ(res, 34);

  }

  test/c/test_minus.cc内容为:

  #include "gtest/gtest.h"

  #include "math/minus.h"

  TEST(TestMinusInt, test_minus_int_1) {

    int res = minus_int(40, 96);

    EXPECT_EQ(res, -56);

  }

  显而易见,测试用例的代码量比之前少了很多,而且更加可读,更加专业。

  这里使用了一个判断值相等的断言EXPECT_EQ,gtest中的断言分成两大类:

  1. ASSERT_*系列:如果检测失败就直接退出当前函数

  2. EXPECT_*系列:如果检测失败发出提示,并继续往下执行

  gtest有很多类似的宏用来判断数值的关系、判断条件的真假、判断字符串的关系。 对于条件判断可以使用:

  ASSERT_TRUE(condition);  // 判断条件是否为真

  ASSERT_FALSE(condition); // 判断条件是否为假

  对于数值比较可以使用:

  ASSERT_EQ(val1, val2); // 判断是否相等

  ASSERT_NE(val1, val2); // 判断是否不相等

  ASSERT_LT(val1, val2); // 判断是否小于

  ASSERT_LE(val1, val2); // 判断是否小于等于

  ASSERT_GT(val1, val2); // 判断是否大于

  ASSERT_GE(val1, val2); // 判断是否大于等于

  对于字符串比较可以使用:

  ASSERT_STREQ(str1,str2); // 判断字符串是否相等

  ASSERT_STRNE(str1,str2); // 判断字符串是否不相等

  ASSERT_STRCASEEQ(str1,str2); // 判断字符串是否相等,忽视大小写

  ASSERT_STRCASENE(str1,str2); // 判断字符串是否不相等,忽视大小写

  4 添加测试用例

  书写好测试用例源文件后,需要修改项目根目录的CMakeLists.txt:

  enable_testing()

  add_subdirectory(third_party/googletest-release-1.10.0)

  include_directories(third_party/googletest-release-1.10.0/googletest/include)

  set(GTEST_LIB gtest gtest_main)

  add_executable(test_add test/c/test_add.cc)

  add_executable(test_minus test/c/test_minus.cc)

  target_link_libraries(test_add math gtest gtest_main)

  target_link_libraries(test_minus math gtest gtest_main)

  add_test(NAME test_add COMMAND test_add)

  add_test(NAME test_minus COMMAND test_minus)

  对于一个单元测试来说,添加的步骤为:

  1. 使用add_executable添加测试目标

  2. 使用target_link_libraries为测试目标添加依赖gtest和gtest_main

  3. 使用add_test添加到项目,以便可以使用ctest命令执行测试

  需要注意的不同就是,依旧将单元测试的源文件编译为可执行文件,并且链接的时候链接了gtest和gtest_main。必须要链接gtest_main库,才能给单元测试添加main函数主入口,否则在链接的时候将会报错。

  5 运行测试

  在前面的文章中已经介绍过了,在构建编译完成后,进入构建目录,使用ctest命令执行测试即可。 笔者常用的命令为:

  make test CTEST_OUTPUT_ON_FAILURE=TRUE GTEST_COLOR=TRUE

  # 或者

  GTEST_COLOR=TRUE ctest --output-on-failure

  指定--output-on-failure或者设置CTEST_OUTPUT_ON_FAILURE变量为TRUE,让单元测试失败时输出具体信息,而GTEST_COLOR设置为TRUE可以让输出带有颜色,可以在详细输出模式下(-VV)更快找到错误的输出(如果有失败的测试)。

  这里的单元测试也只是作为示例,在真实的项目中,单元测试的编写往往更加复杂,而且这也还只是提高的软件鲁棒性中的一环,追求极致还需要更多努力。

最后感谢每一个认真阅读我文章的人,礼尚往来总是要有的,虽然不是什么很值钱的东西,如果你用得到的话可以直接拿走:

文档获取方式:

这份文档,对于想从事【软件测试】的朋友来说应该是最全面最完整的备战仓库,这个仓库也陪伴我走过了最艰难的路程,希望也能帮助到你!

以上均可以分享,只需要你搜索vx公众号:程序员雨果,即可免费领取

更多推荐

crAPI靶场学习记录

靶场搭建[靶场下载地址](我fork了一份)docker安装,笔者是用的wsl+docker.[lab0:**初始账户**]1.注册一个账户,邮箱为[API@qq.com],密码为Admin@1231.登陆后访问对应IP的8025端口,接收邮件获取车辆信息。[lab1:**访问其它用户车辆的详细信息**]登录后首先找到

PyTorch实战-实现神经网络图像分类基础Tensor最全操作详解(二)

前言PyTorch可以说是三大主流框架中最适合初学者学习的了,相较于其他主流框架,PyTorch的简单易用性使其成为初学者们的首选。这样我想要强调的一点是,框架可以类比为编程语言,仅为我们实现项目效果的工具,也就是我们造车使用的轮子,我们重点需要的是理解如何使用Torch去实现功能而不要过度在意轮子是要怎么做出来的,那

背包问题学习笔记-01背包

背景背包问题是动态规划问题中的一个大类,学习背包问题对于掌握动态规划十分重要。背包问题也很容易成为程序员算法面试中的一个槛,但其实背包问题已经被研究,讲解的比较成熟了,在这些丰富的讲解资料的基础之上,大家理解背包问题的难度也被大大减弱了。本篇笔记主要参考了AcWing上的题目列表以及讲解视频,原因有二:1)上面截图中相

神经网络:基本概念、模型与技术

神经网络:基本概念、模型与技术引言在近年来,人工智能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,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成就之一就是神经网络。神经网络是一种模拟人脑工作机制的算法,以其出色的学习和识别能力,对各个领域的实际问题产生了深远影响。在本篇博客中,我们将深入探讨神经网络的基本概念、模型和技术。神经网络的基本概念神经网络是一种模拟人脑神经元网

决策树(中):数据挖掘十大算法之一

⭐️⭐️⭐️⭐️⭐️欢迎来到我的博客⭐️⭐️⭐️⭐️⭐️🐴作者:秋无之地🐴简介:CSDN爬虫、后端、大数据领域创作者。目前从事python爬虫、后端和大数据等相关工作,主要擅长领域有:爬虫、后端、大数据开发、数据分析等。🐴欢迎小伙伴们点赞👍🏻、收藏⭐️、留言💬、关注🤝,关注必回关上一篇文章已经跟大家介绍过

Flink——Flink检查点(checkpoint)、保存点(savepoint)的区别与联系

FlinkcheckpointCheckpoint是Flink实现容错机制最核心的功能,能够根据配置周期性地基于Stream中各个Operator的状态来生成Snapshot,从而将这些状态数据定期持久化存储下来,从而将这些状态数据定期持久化存储下来,当Flink程序一旦意外崩溃时,重新运行程序时可以有选择地从这些Sn

【校招VIP】前端专业课之七层模型

考点介绍OSI七层参考模型将通信协议中必要的功能分成了7层。通过这些分层,可以将比较复杂的网络协议更加简单化。将每个分层独立使用,即使系统中某些分层发生变化,也不会波及整个系统。前端专业课之七层模型-相关题目及解析内容可点击文章末尾链接查看!一、考点题目1.以下哪一项与传输层面向连接服务无关A.两端之间传输数据前存在协

【JAVA】String类

作者主页:paperjie_的博客本文作者:大家好,我是paperjie,感谢你阅读本文,欢迎一建三连哦。本文录入于《JAVASE语法系列》专栏,本专栏是针对于大学生,编程小白精心打造的。笔者用重金(时间和精力)打造,将javaSE基础知识一网打尽,希望可以帮到读者们哦。其他专栏:《JAVA》《算法详解》《C语言》等内

Spring 声明式事务机制

😀前言本篇是Spring声明式事务系列的第二篇介绍了Spring声明式事务机制🏠个人主页:尘觉主页🧑个人简介:大家好,我是尘觉,希望我的文章可以帮助到大家,您的满意是我的动力😉😉在csdn获奖荣誉:🏆csdn城市之星2名⁣⁣⁣⁣⁣⁣⁣⁣⁣⁣⁣⁣⁣⁣⁣⁣⁣⁣⁣⁣⁣⁣⁣⁣⁣⁣⁣⁣⁣⁣⁣⁣💓Java全栈群星计划

IP地址处理攻略:数据库中的存储与转换方法

🌷🍁博主猫头虎带您GotoNewWorld.✨🍁🦄博客首页——猫头虎的博客🎐🐳《面试题大全专栏》文章图文并茂🦕生动形象🦖简单易学!欢迎大家来踩踩~🌺🌊《IDEA开发秘籍专栏》学会IDEA常用操作,工作效率翻倍~💐🌊《100天精通Golang(基础入门篇)》学会Golang语言,畅玩云原生,走遍大

GaussDB数据库SQL系列:DROP & TRUNCATE & DELETE

目录一、前言二、GaussDB的DROP&TRUNCATE&DELETE简述1、命令简述2、命令比对三、GaussDB的DROPTABLE命令及示例1、功能描述2、语法3、示例四、GaussDB的TRUNCATE命令及示例1、功能描述2、语法3、示例4、示例五、GaussDB的DELETE命令及示例1、功能描述2、注意

热文推荐